close

 


 


最新調查發現,國內一到十歲兒童,高達六成有偏食習慣,但想盡辦法要矯正的媽媽,卻有八成用錯方法;醫師提醒,小孩偏食易營養不均衡,影響智能行為發展,希望寶貝別輸在起跑點上,得從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做起。


 


長庚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指導執行的一項調查,抽樣訪問全台六百個媽媽,請她們回答自己小孩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偏食習慣隨年齡增加而日益嚴重,一到三歲有近半數的兒童偏食,四到十歲則有三分之二的人偏食。

 

趙舜卿表示,所謂「偏食」是指對任何主要的食物拒絕食用或過度偏好。而調查顯示,蔬菜是小朋友最容易偏食的食物,七成八的小男生、六成七的小女生都不喜歡吃菜,而肉類偏食比率約三成,水果和五穀根莖類也都有兩成的小孩不愛吃。

 

進一步分析,在各類食物中,奶類是兒童偏食比率最低的,但也是最易攝取不足的;依衛生署建議,一到十歲兒童每天應喝兩杯牛奶,但調查中,三歲以下有六成、四到六歲有七成、七到十歲有超過八成都未喝到足夠的奶類。

 

此外,兒童的五穀根莖類攝取量也亟待加強,依衛生署建議,一到六歲每天應吃一到一碗半,七到十歲每天三碗,但調查中,三歲以下有一成六、四到六歲有四成、七到十歲有近五成的人吃的飯、麵等主食都不夠多。

 

值得注意的是,七歲以上兒童的水果攝取量也有近六成過少,未達每天兩個的建議量,可見小孩愈大、吃得似乎愈不健康

 

調查也發現,根據媽媽的評估,偏食的寶寶可能注意力較不集中、學說話較慢,且較害怕陌生環境、不願意離開親人,在人際發展上能力似乎較低落。

 

趙舜卿指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會偏食、挑食的幼兒,由於營養不均衡、熱量不足、或是許多微量元素的缺乏,其智能發展指數(MDI)較飲食正常的寶寶低了十四分,雖未必影響智力,但可能讓行為、認知的發展變得較慢。

 

不過,要改變小孩的偏食,八成的媽媽都使用威脅(強迫)、利誘(給獎品)、或使用添加物等錯誤方式;長庚醫院營養師許美雅說,威脅利誘易破壞親子關係,隨便添加營養品則未必是兒童真正缺乏的,所以,正確方法應是變換烹調方式,讓小朋友不會討厭特定食物的味道,才能根本解決偏食問題。



【2006/05/19 民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