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
 

採訪/陳逸馨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黃琦棻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 羅文喬


擁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體諒他人,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將他人的感受內化為自身的感受,這樣的好美德,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與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透過一些小撇步,從小開始養成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絕非難事!

同情心VS同理心
  同情心與同理心在字面上僅一字之差,但是意義與程度卻不相同。擁有同情心並不等於就會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擁有同情心。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琦棻認為,同情心可以解釋為「在情感上與他人有共鳴」,而同理心的範圍更深一層,除了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以外,在認知上,更能融入別人的角色,感受對方當下的心情,層次更高。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講師羅文喬表示,不論是同情心或同理心,都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必須透過後天的引導,來認識自己與他人。

幼兒同情心、同理心的發展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出現,與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1歲以後的寶寶,可以開始區分出自己和其他個體,知道別人難過,與自己無關,不需要跟著表現出難過的樣子。2歲左右的幼兒,認知發展更趨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遊戲、象徵性遊戲,孩子感受能力越來越好,能從角色扮演中,去瞭解其他個體,並站在別人的立場與位置上去為對方著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夠的認知發展與後天環境的引導,才能慢慢表現出來,所以大概要到2歲以後才會慢慢出現。當然,如果孩子的認知發展不夠,就沒有能力去瞭解與體會他人,同理心也就難以產生。
羅文喬表示,因個別差異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會較早出現,而接觸經驗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歲多才會發展出來,端視刺激與經驗的多寡而論。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表現
同情心較侷限於情感方面,但如果沒有進入認知與分析,便無法理解他人真正的想法與需求,反而可能會幫倒忙。舉例來說,孩子看到電視裡的主角哭,會受到感動,但並不瞭解主角悲傷的原因,或者,他知道要愛護小動物,卻不能說出為什麼我們要保護小動物,這就表示孩子雖有同情心,但還未衍生到擁有同理心的層次。

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基礎,同理心牽涉到很多思考過程,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除了能力足夠外,還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家長想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具有同理心,還是只是單純的同情,可藉由探討孩子的行為動機、想法,協助引導,以強化他的同理心。如果孩子主動上前扶老先生、老婆婆過馬路,家長詢問其原因,孩子會說:「因為他行動不方便,走路比較慢。」而不只是單純覺得,這行為是對的,就代表孩子已經擁有體貼他人的同理心了。

視孩子的特質 予以適當引導
每個小孩的特質不同,有的小朋友緊張退縮,有些則活潑好動,爸比媽咪要瞭解家中小寶貝的個性,再予以適當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較為退縮,家長應給他自由自在的環境,多引導他嘗試;而活潑的孩子,家長就要建立清楚且有結構的規則,以堅定的態度告知他,什麼可以做,但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黃琦棻表示,不論孩子的特質是屬於退縮或好動,家長都要拿捏好技巧,過度放縱或侷限對孩子都沒有幫助。

羅文喬則表示,家長應依孩子的年齡與能力,來選擇引導的方式。當孩子能力不足時,就難以達到爸比媽咪的要求,容易產生不想繼續做的念頭,甚至直接放棄,當孩子已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就不宜再勉強他,也不可用命令或斥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家長的身教很重要,如果是採威嚴或是打罵的管教方式,孩子容易有樣學樣,同情心與同理心更難產生。


 

 








(詳文請見2007年8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http://www.baby-life.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