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腸病毐是一群病毐的總稱,因病毒的特性可耐酸,進入小腸繁殖之後從糞便排出,故稱之為腸病毒。

此病毒有68種,又可分為:小兒麻痹病毒(3種),A群克沙奇病毒(23種),B 群克沙奇病毒(6種),新型腸病毒(4種,68型-71) Echovirus (32種)。

在六十多型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其餘腸病毒並沒有疫苗可預防,亦無特效藥可治療,且其傳染力相當強;一般給予支持性療法,但在出現合併症時,馬上就醫,給予正確、適當的重症加護治療,可提高治癒率。

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季。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症發生率亦較高。

最常見是發燒喉嚨痛、流口水、不安、食慾不佳,偶而出現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嬰兒及兒童容易被感染,高燒不退、抽搐、嗜睡、意識不清、臉色蒼白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

主要傳染途徑:藉由糞口傳染、口口傳染亦即呼吸道傳染。初次感染後一至三週呼吸道可分離出腸病毒;在糞便中可持續八週;另外產生皮疹的腸病毒疹子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結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亦可傳染。

足口症─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通常不發燒或微燒一、二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臂部有紅疹、小水泡。

咽峽炎─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至七天內會自然痊癒,咽峽炎可高燒二至四天,咽 喉、口腔內有紅腫、小水泡而後潰瘍、口腔疼痛、流口水。合併症─極少數出現合併症。

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類似小兒麻痺),步態不穩、抽搐、甚至肺水腫導致死亡,尤其是腸病毒71型。

建議及注意事項:由於口腔潰瘍,非常疼痛,常影響患兒的餵食。冰涼及軟的食物較不會造成口腔疼痛,可儘量選擇此類食物,來鼓勵或勉強患兒進食,以補充患兒的體力及避免脫水。

需注意維持口腔的清潔,吃完東西後立即喝開水或漱口;若疼痛不已,可依醫師指示予以止痛藥。

若病童合併有發燒症狀,別忘記該給予水分補充,調節室溫(攝氏24~16度),必要時予以冰枕,嬰兒則予以水枕。體溫上升至38度半則依醫囑予以退燒藥,或予溫水拭浴。

為了避免傳染,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接觸患兒的分泌物後及飯前,避免與患兒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少出入公共場所。並以70%的酒精擦拭或清洗兒童玩具、填充玩具則可用黑色大塑膠袋包裹置於太陽下曝曬,食物餐具則利用煮沸法以去除腸病毒。

充分的睡眠、良好的營養狀況及運動可增強兒童的抵抗力,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可保護新生兒及嬰兒免受腸病毒的感染。

當腸病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家環境宜清潔通風。受感染的患童宜在家休息,避免傳染給他人。家中的其他小孩也應予適當的隔離,通常家中第二個小孩受到感染,因接受較多的腸病毒故症狀會較嚴重。患童於痊癒過程中病毒仍會從糞便中排出持續約1-2個月,故在餵食前、解便後、準備食物前應洗淨雙手。

預防腸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大人與幼童,都務必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的好習慣,當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病童(尤其三歲以下嬰幼童更應注意)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等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豐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馬志豪醫師 小兒科常見問題不可忽視的腸病毒重症、慈濟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 張美娟老師腸病毒相關文章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nursing/baby/babydisease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