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談學前孩子的學習


 
  筆者服務於國小教育界十幾年,旅居日本兩年,兩年間曾實地考察日本幼教的環境,現將該國幼教環境及教育理念,予以簡介。

  神戶大學附屬小學校-住吉小學,是當地名校,很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送進該校。這個小學校的入學錄取標準,不是智力測驗,而是以生活習慣和生活經驗來定位。做法是先將孩子們留置在一教室內,觀察小孩子看書的坐姿及習性,有沒有把書放回原位,椅子有沒有靠攏;同時進行繪畫,從畫圖中了解小孩子的生活經驗。有了這種教育理念的導向,和國內教育注重知識層面的比較之下,顯然國內外學前教育的內容,就有很大的懸殊及取捨不同。嚴格說來,學前教育是人格教育及生活教育的養成階段,不是停留在入學前知識層面的準備教育。教育要往下扎根,應該看家庭、學校、社會給學前的孩子甚麼東西。就日本學前教育環境及理念分為三大主題,簡述如下:

一、生活習性:
  沙是孩子的世界,在日本保育所、幼稚園,四周的環境都是沙地,看不到水泥地。讓小孩子在沙地中活動、遊戲、操作。在任意遊玩後,馬上接著一套約束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大家排隊洗手、擦手,進到室內練習吃飯的禮節及衛生習慣;接著午睡前指導孩子自己如何穿換衣服的基本能力;家長同時每天準備三套衣服給孩子可以換穿,家長的辛苦換來孩子的健康。試想一個孩子每天習慣穿髒的衣服,這個孩子會愛乾淨嗎?養成愛乾淨的習慣,就是髒了有衣服可以換,讓孩子有規可循。生活習性的建立,可以為幼兒的獨立人格教育打下基礎。我們評估一下臺灣的學前教育環境裡,可以做到隨意的玩,但是後續活動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較忽略。一套衣服不管天氣冷熱只要有圍兜兜可以穿一整天,回家再換。小孩子從小習慣穿溼了、髒了的這些衣服,會有生活教育的色彩嗎?由於理念上的不同,在我們這個環境的孩子,生活習性的獨立就缺少許多。

二、生活經驗:
  魚肉大餐的知識,固然很營養,但是孩子只需要均衡的知識。而幼兒的知識是取自於活動中的生活經驗。舉例來說,日本每年在十月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全國保育所、幼稚園,向市政府租公有遊覽車,帶孩子到田裡挖地瓜;同時在遠足活動中,每個孩子帶一個簡單便當、水壼、毛巾、舖地巾,清潔用品比吃的東西多,遠足活動中融入了生活習慣及生活經驗。接著後續活動是把地瓜帶回保育所或幼稚園,用錫箔紙包起來烤地瓜,把本土教材活生生地教給孩子。認識地瓜的知識,是在享受田園樂的生活經驗中進行,也從活動中提供生活經驗。

三、活動項目:
  國內各個階段的運動會,內容琳瑯滿目,多彩多姿,足見大家投入許多的心力在活動內容上。日本方面,幼兒運動會只是把孩子每天在玩的簡單運動器材,加以組合再添加簡單遊戲,這些活動內容在運動會前,都是孩子平日的活動項目,運動會之後也繼續延續著。學期結束前舉行一年一次的生活發表會,從三歲組到五歲組,各組一個話劇;話劇活動過程中從演練到表演,讓每一個孩子都溶入每一個角色,沒有特定的對象。所以看到四歲組的孩子演白雪姬(白雪公主),我問孩子,那一個是白雪公主,孩子說每一個女生都是白雪公主,每一個男生都是王子,主角的角色輪流演練。活動過程中讓每一個孩子在團體中被肯定。

  生活即教育,大家都知道零至五歲的孩子可塑性最大,如果我們也在這個人格發展的黃金時期,打下人格教育、生活基本習慣的基礎,是不是會讓孩子一生更受用不盡?日本地小人擠,升學壓力不下於臺灣,但不必為了一個可怕的升學壓力蔓延到小學,也不必為了一個入學的準備,填鴨式的知識往學前教育蔓延。學前教育的空間是很大的,是人格教育、生活教育的養成階段。透過活動達到認知的層面,知識上的引導是時間上的累積,生活經驗的豐富就是知識的泉源;再加上約束的基本生活習慣,從孩子身上看到有精神、愛乾淨、懂禮貌的色彩,日本幼教的理念是這麼平實又簡單。我覺得可以介紹給國內的家長、老師參考。


             ~本文來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4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