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孩子說『不』怎麼辦


 
  兩歲的孩子可以很固執。你會發覺,他回應你的時候,總是「不」字當頭﹕不!不要!不行!我不願意。

  這個年紀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每樣事都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且會抓住每一個機會向你宣示他的獨立性。當他堅持我要這樣,或者我不要那樣時,你就得設法保持冷靜。如果跟他「硬踫」,結果會是﹕你倆一個頭頂冒煙,另一個則嚎啕大哭!到時,局面真的不知如何收拾是好。

  孩子在家裏「扭計」,父母通常都有辦法應付(是軟是硬就不得而知了。),但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彆扭的情景,我們就見過不少。無論在街道或公共汽車上,在商店或超級市場裏,孩子鬧脾氣,父母就會使出「統治者」的威嚴去制止他。有時父母管的愈厲害,他就反抗的愈起勁,大家像是上演一場相互鬥法的鬧劇!

  其實發生這種情況,多半時候孩子並非故意給大人麻煩,或故意置大人於尷尬處境,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倘若父母只懂事事壓抑他,他心裏覺得難受,反抗性就會更強烈。但理性地向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解釋,他亦未必會明白事理。這時,最有效的疏導方法,莫過於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很多父母抱怨,兩至三歲的孩子經常倔強得難以應付。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甚麼都反抗」的現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也就是兒童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的確認」,那麼我們就比較能夠在孩子說「不」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誘導他避開無謂的「對抗」,這個大家都沒必要掉進去的陷阱。請記住,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無理取鬧」或「逢事必反」,而在於你如何理解他的行為,以及能否作出適當的疏導。我們有責任幫孩子一把,使他能順利度過這「說不」的階段,那麼他以後自會變得更懂事的。

  有些父母,尤其是上一輩的,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另一些卻把體罰看成忌諱。兩者都是極端,但如何分界才算是中庸之道,卻使很多父母傷透腦筋。其實體罰可以同時有正面和負面的教育意義。如果父母打孩子只是為了洩憤,之後沒有嘗試解釋和修好彼此關係,那麼孩子就會把這行為理解為一種強者與弱者之間的角力。他或者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些使你生氣的事情,試探你的忍耐力有多強,那你以後就永無寧日了!

  然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學習分辦對錯,學曉哪些行為規範要遵守,超越了這些規範,就會受到懲罰。我們不要拘泥於應否實施體罰,反而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訂立「賞罰分明」的原則,有沒有試圖在讚賞與責罰之間取得平衡?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總覺得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是應份的,做不好自然要挨打挨罵。就拿幼兒學如廁來說吧,他總會有「不小心」尿濕衣服的時候。一般情況是,他做對了,我們沒有特別去讚他鼓勵他,但他「失手」的那幾次,我們就笑他奚落他。我們是否可以把這種觀念扭轉過來呢?多讓孩子聽到讚賞鼓勵的說話,一方面可幫助他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在他被罰時,他會較易接受,因為他意識到父母做事是有分寸的。




            ~本文感謝My Baby 授權提供~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7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慧慧 的頭像
    小慧慧

    小慧慧和小米娜的生活札記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