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育兒指南100招

(From 媽媽寶寶 更新日期:2007-10-04 記者:文‧執行/吳碧芳‧吳佩儒)

狀況「百」出?!別當狀況外的新手父母

  等待了200多個日子,肚子裡的小天使終於和爸媽見面了。看著柔嫩嬌弱的小王子小公主,終於有了為人父母的感覺,然而,為什麼小娃娃總是不睡覺?寶寶怎麼又哭了?……,新生的喜悅瞬間化成了甜蜜的負荷,面對育兒難題的種種,本單元將從身心發展篇、居家照顧篇、飲食營養篇、常見疑慮篇及疾病護理篇等5大篇章,提供新手父母0~1歲寶寶日常生活的照護指南,讓您見招拆招,輕鬆成為育兒高手,以歡喜的心享受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

Part 1身心發展篇 打造健康活力寶寶有撇步~有關寶寶身心發展不可不知的21件事

001多和寶寶說話有益日後語言發展
  人體的聽覺系統在胎兒時期已經發展成熟,胎兒在子宮內時,可以聽到透過羊水傳來的媽媽的聲音,藉由聽覺去接觸外界事物;因此,剛出生的寶寶就對聲音有反應,甚至能加以辨識媽媽(照顧者)的聲音或常聽到的母語。
  研究發現,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很早就已經開始,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鄭玫枝表示,語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即使寶寶還聽不懂,父母仍應該多和寶寶說話,讓各種詞彙與音調在寶寶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對日後語言發展有很大幫助;此外,多和寶寶說話也能使他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有助於增進親子感情。

002影響手部運動發展的抓握反射
  初生寶寶會有與生俱來的神經反射動作,以應付生存所需,如吸吮反射、驚嚇反射等。鄭玫枝醫師指出,抓握反射亦是神經反射動作的一種,當大人將手指(或任何物體)放在寶寶的手掌部位,寶寶手掌感受到壓力便會自然地緊握,這種反射大約要到4個月大才會消失,改以自發性的抓握來替代。
  由於抓握反射是寶寶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固定反應,緊握後大約過一下子就會放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的手只能一直握住而無法放開,或是到了5、6個月大仍無法有自發性的抓握動作,可能會影響日後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建議至小兒科門診檢查評估。

003坐、爬或站,寶寶生理發展歷程因人而異
  每個寶寶的生理發展會有些差異,無論較快或較慢,相差1~2個月都在可允許的範疇;但如果比一般寶寶遲了2個月以上,例如9個月大仍不會坐,應帶寶寶就醫做進一步評估,了解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爬行對寶寶小肌肉的訓練及感覺統合的協調有重要幫助,但臨床資料顯示,有些寶寶會跳過爬的過程,直接從學坐發展到學站或走路,鄭玫枝醫師表示,只要寶寶日後的發展完全正常,這種狀況其實並無大礙。
  動作發展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建議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過程中,父母應主動營造安全的環境,並提供適當刺激引導寶寶去探索,對寶寶動作發展會有相當的幫助。

004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
  寶寶5、6個月大左右,因為唾液腺逐漸發達,開始會有流口水的情形,尤其到了長牙階段,流口水會變得更為明顯,只要沒有合併食欲變差、吐奶、嗆奶或發燒等情形,就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用太擔心。
  另外,鄭玫枝醫師提醒爸媽,有些腸病毒感染會引起咽峽炎,在咽喉部位造成許多潰瘍,導致寶寶疼痛而無法吞嚥口水,所以流口水的量可能比平時來得多、食欲也變差,還會合併有高燒現象,此時父母應及早帶寶寶就醫治療。

鄭玫枝醫師解答

005寶寶看起來有鬥雞眼大多無妨
  0~1歲的寶寶因為黑眼珠大,相對地眼白看起來較小,感覺上像是鬥雞眼。
  建議父母可拿物品在寶寶眼前移動,若寶寶的眼睛會追尋目標往各個方向看,就不需要擔心;除非寶寶的眼睛無法看不同方向,或鬥雞眼的症狀持續到1歲以後仍很明顯,就要請眼科醫師詳細檢查。

006大腿張不開,因為寶寶在用力
  在幫寶寶換尿布時,有些父母會發現寶寶的大腿似乎有張不開的情形,其實這多半是寶寶的雙腿在用力,並非有問題或疾病。建議父母不妨耐心地先和寶寶玩一下,或是動一動寶寶的雙腿,等寶寶雙腿逐漸放鬆就可以張開了。

007聽力篩檢為寶寶的聽力把關
  寶寶早期對聽覺刺激的接收能力,會影響日後口語的發展與學習,但每個寶寶對聲音的敏銳度不同,往往無法由父母自行觀察評估,因此,建議父母可在寶寶出生後進行自費的聽力篩檢,以確認聽力發展是否有障礙。

008新生兒便便外觀迷思
  新生兒因為腹部無法用力,因此便便的形狀是越軟才越容易排便,常見新生兒的便便都是稀稀水水狀,是正常的。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表示,觀察新生兒便便的情況時可發現,每次要便便時就會大哭,因為哭能夠幫助腹部用力,並非寶寶的肚子不舒服,而且糊狀便便比較不容易對寶寶柔嫩的皮膚造成刺激,就算一天便便的次數很多也不容易造成發炎問題。此外,即使寶寶的便便呈墨綠色,也不代表寶寶腸胃不好,隨著腸胃道的發育成熟,加上飲食的改變,便便會漸漸成形。

009從寶寶的便便看健康
  出生3~5天內的寶寶排的是胎便,顏色呈墨綠色且黏糊狀。之後喝母乳的寶寶,便便較稀且一天便便的次數較多,隨著成長,便便的次數會減少,喝母乳的寶寶可能轉變成2~3天或一周才解便一次,若為軟便則不需擔心。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會比較成形。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彭純芝表示,便便是否不正常要與平日的便便情況做比較,如果便便太稀且次數比平常多,可能有腹瀉,應觀察是否為食物所引起,或有其他不舒服的反應;如果便便太乾、太硬,代表便秘,則可增加水分的攝取,並給予含高纖維質的食物,如果有肛裂情況或排便會流血時,應依照醫生指示使用外用藥膏治療並服用軟便藥。

010從睡眠判斷寶寶的健康
  剛出生的寶寶一天要睡20幾個小時,常常處在吃飽睡、睡醒就是要吃奶的情況,這是正常的。隨著寶寶漸漸長大,睡眠的時間會漸漸減少,並調整到和成人接近。國泰綜合醫院總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喻永生醫師表示,判斷寶寶睡眠情況是否正常,要從他清醒時的表現來看,如果受到刺激後,寶寶眼睛張開的時間很短,很快又進入睡眠狀態,持續清醒的時間短,有嗜睡或昏睡的表現,應詢問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此外,趴睡雖然可以睡出好頭形,然而,澳、美國家研究發現,讓寶寶採取仰睡的姿勢,雙手放在被子外,腳靠近床欄、墊子的軟厚度適中,室內不要抽菸等,都有助於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

011半夜啼哭先觀察
  國外小兒科醫師建議父母應與孩子分床睡,若半夜啼哭時先觀察,不要立即餵奶。不過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初生嬰兒的行為是直覺反射,因此建議哭了就要安撫,若半夜啼哭可能是真的餓了就應該餵食,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對日後人際關係有正面影響。
  喻永生醫師建議新手爸媽,可以採取較溫和的作法,在剛出生時應順應寶寶的需求餵哺,滿月後再慢慢延長餵食時間,睡前務必讓寶寶吃飽,一般上,寶寶會自然省略半夜那頓奶,一覺到天明。

江長奇組長解答

012親子互動可增進寶寶感覺統合發展
  寶寶出生後,父母不妨經常握著寶寶的手,引導他去觸摸身體器官,讓寶寶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概念;等到寶寶月齡較大時,再利用環境、玩具、隨身物品等,提供觸覺、視覺、聽覺上的各種刺激,以增進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

013寶寶出生後即可開始使用揹巾
  揹巾可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使用,一方面能拉近與寶寶的距離,一方面也能避免媽媽手的產生。父母使用揹巾時須注意其穩定性與包覆性,以防止意外發生,如果寶寶未滿3個月大,建議每次使用揹巾最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

014使用手推車應按照說明確實操作
  父母帶寶寶外出大多會使用手推車,為了安全考量,使用時須注意:
  1.確實依照說明書操作。
  2.正確扣合安全帶。
  3.檢查車台的固定裝置是否確實定位。
  4.選擇符合月齡的款式,以免因為椅背高度不夠而無法保護頭部與頸部。

015帶寶寶出遊先了解旅遊環境
  帶寶寶外出去接觸不一樣的環境,可提供寶寶更充分的刺激與經驗,對寶寶整體學習發展會有幫助。帶寶寶出遊或旅行時,首先要確認旅遊地的環境(溫度、濕度、高度)及衛生習慣,建議選擇與平常生活環境條件比較接近的地區為宜;此外,基於健康上的考量,父母在旅途中應儘量維持寶寶正常的進食與作息,並隨身攜帶寶寶適用的常備藥物(如退燒藥),以備不時之需。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組長提醒爸媽,帶寶寶出遊時,絕對不能讓寶寶離開大人視線,以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016依月齡選擇寶寶的玩具
  玩具有助於刺激寶寶的感官發展,江長奇組長表示,父母可針對不同月齡的發展進程,為寶寶選購適合的玩具。
  0~3個月大的寶寶,聽覺已發展成熟,建議選擇會發出聲音、色彩對比強烈的玩具;4~6個月大的寶寶喜歡玩自己的小手小腳,對身旁事物也充滿好奇心想去探索,此時可選擇不同材質及形狀的玩具,提供寶寶多元的觸覺刺激;在7~12個月大的階段,會開始累積各種認知概念,不妨選擇有因果關係的聲光玩具或可拆卸的玩具,讓寶寶學習對應、物體恆存等概念。
  選購玩具時應挑選有安全玩具標示的產品,以確保玩具安全。

017多給予關注,讓寶寶不再怕生
  寶寶6~8個月大左右,可以開始分辨周遭的人,有些寶寶見到不曾看過的生面孔,會無法適應而心生恐懼,出現所謂「怕生」的行為。江長奇組長表示,對於會怕生的寶寶,父母要多給予正面協助,引導寶寶與他人產生良好互動,以消除對陌生人的不安全感;帶寶寶接觸新環境時,則可以先讓他待在親近的家人身旁慢慢適應,做好心理準備,不需要急著讓他與不熟識的人群打成一片。
  當寶寶出現認人怕生的行為時,其實也是社會化過程的一種表現,因此,父母應該多給予關注,耐心地陪寶寶度過這段時期,對寶寶未來人際關係、社會化能力的發展將更有助益。

江長奇組長解答

018帶寶寶游泳要隨時留意觀察
  寶寶未出生時,是在媽媽肚子裡的羊水中成長,對水的環境並不陌生,所以國外常見從小讓寶寶學游泳的情形。
  建議父母帶寶寶去游泳時,應選擇水質乾淨以及有專業指導教練的游泳池,並隨時注意寶寶如有皮膚發紫或變暗、手腳冰冷的現象時,應暫停休息及保暖。

019帶寶寶進行日光浴的原則
  為了避免曬傷寶寶的細嫩肌膚,父母最好避開11:00~14:00這段時間帶寶寶外出;而若是在白天的其他時段出門,要記得讓寶寶戴帽子、撐陽傘,特別是從事長時間的活動時,可幫寶寶擦上嬰兒專用的防曬品,並且多補充水分。

020寶寶的遊戲空間首重安全
  豐富的遊戲空間可加深寶寶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但因為寶寶天性好動,安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建議在為寶寶布置遊戲空間時,應選用無銳角、堅固耐用的家具及飾品,避免寶寶不慎碰撞受傷,或是誤食隱蔽式的小零件。

021肢體接觸促進親子關係
  寶寶在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標準,父母可以透過簡單的互動遊戲,去了解寶寶的表現及發展現況;此外,藉由遊戲過程中的肢體接觸及互動,也能讓寶寶感受到更多的愛與安全感,是發展良好親子關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From 康健雜誌 更新日期:2007-10-03 記者:林玉珮)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
  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

  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自我測驗: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家長會做何反應?
情節1「啊!」尖叫一聲,快步跑過去,把他扶起。
情節2「沒事沒事,站起來就好,你好勇敢!」邊安慰小孩,邊走過去抱抱他。
情節3 裝做若無其事。
  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也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各種掙扎。保護與放手的界線該畫在哪?是父母面臨的一大難題。請做以下測驗,找出自己是抓太緊或放太鬆的父母,並看看專家給你的建議。

給2~5歲小孩的父母

你和2歲的孩子在遊戲區,他想去玩比半層樓再高一點的滑梯,你會……
□ A:立刻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畢竟他還太小……
□ B:跟著他走到滑梯,扶著他爬上去,當他滑下時接住他
□ C:面帶微笑,放手隨他去玩

5歲的孩子每次下輸棋就哭,你會……
□ A:繼續讓他玩高難度的,偶爾他得接受失敗
□ B:希望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創個玩法,儘量讓他贏
□ C:找個不憑技巧只靠機運的玩法,讓他體會有輸有贏

3歲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他又哭又黏不讓你離開,你會……
□ A:前幾天先留下來陪伴他,再漸漸縮短每天待在學園陪伴的時間
□ B:親切但堅定地向他告別後便離開
□ C:延後入學,等過一年他學會更多事再來

孩子4歲.久病的祖母剛去逝,你會……
□ A:告訴他祖母搬到很遠的地方,遠到即使他想念祖母,祖母卻再也無法來看他
□ B:向他解釋,醫生已盡力救祖母了,但她的病嚴重得無法醫好便過世了
□ C:如B做法,再加上帶孩子去參加祖母的喪禮,及之後所有的聚會

你的孩子怕狗,又正好要到養了一隻大狗的同學家參加派對,你會……
□ A:先帶他去其他養狗的朋友家,看一些小型溫馴的狗,再帶他個別拜訪這位同學
□ B:婉拒邀請,或堅持對方家人要把狗留在籠子、拴起來
□ C:告訴孩子,怕一隻溫和的狗很蠢,接著帶他去參加派對

孩子的同學邀他和同學家人(或保姆)一起外出去玩,你不認識同學家長,你會……
□ A:婉拒邀請,或堅持要玩就到自己家來
□ B:答應讓他去玩,並詢問接回兒子的時間
□ C:向其他家長或老師打聽這位同學家長,或主動聯繫同學家長,了解去哪邊?都玩些什麼?

學齡前孩子問你:嬰兒是怎麼來的?你會……
□ A:不厭其煩地告訴他所有人類生育的細節
□ B:簡單回答,他問多少回答多少
□ C:避開這些問題,你認為學習性知識他還太小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B2;C1
Q2– A1;B3;C2
Q3– A2;B1;C3
Q4– A3;B2;C1
Q5– A2;B3;C1
Q6– A3;B1;C2
Q7– A1;B2;C3

給6~10歲小孩的父母

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9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10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10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10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想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 ; B2 ; C1
Q2– A1 ; B3 ; C2
Q3– A3 ; B2 ; C1
Q4– A3 ; B1 ; C2
Q5– A1 ; B2 ; C3
Q6– A3 ; B1 ; C2
Q7– A3 ; B2 ; C1

解答

7~10分: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
  「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
  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
  「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
  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
  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顧景怡編譯)資料來源:《Parents》


10.17.2007



思維記憶Up!人際關係Up! 讓寶寶玩出天分(二)



(From 媽咪寶貝 更新日期:2007-10-04)

  孩子從遊戲中可學到許多,在上一期我們介紹遊戲可提升寶寶智能及語文能力,本期我們將進一步為您介紹,透過遊戲,我們還可培養寶寶思維及記憶的能力,以及人際關係,期待藉由您的引導,啟發孩子領悟玩的價值,學到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事物。

優勢一:思維及記憶提升 遊戲對提升思維的重要性

  人的記憶力並非都是將事物依照語言的形式記憶,絕大部分的記憶是像錄影帶一樣,以形象的方式儲存於大腦中。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說過,學齡前的孩子記憶處於意識中心,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以記憶佔據著優勢地位。如果沒有記憶能力,孩子每一次都得重新認識那些已經碰見過的事物,那就不可能獲得任何生活知識經驗,且孩子的記憶發展對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有直接作用,因此培養其思維及記憶,對日後學習有相當的助益。
  雖說如此,從遊戲中培養孩子思維及記憶能力並非要培養他記多少,而應以培養孩子認知及概念的發展為主,使他了解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解答及思考如何找出答案。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盧雯月表示,透過遊戲可培養孩子創意及競爭力,若孩子比起他人有獨特的想法,會多去想一件事物的其他面向,即可比其他孩子擁有深入思考的能力,且具獨創性及競爭性。

如何從玩培養思維力

  遊戲是孩子原始的本能,透過遊戲可讓他們從中探索世界,發現問題。盧雯月指出,孩子會從遊戲中尋找過去的經驗,累積思考,並重組、改變思維內容,使他們有能力學習更高層的知識,且遊戲可幫助孩子探索,使他們從固有的認知做印證,此即為「發現學習」。
  如何讓孩子從玩中培養思維力,盧雯月建議,照顧者應讓孩子多接觸、探索,不可強迫,讓他自己主動學習,才可從中累積能力。

3歲前寶寶記憶發展

特色一:只記快樂的事
  0~3歲的嬰幼兒記憶富有情緒色彩,尤其容易記住那些使他們感到愉快、悲傷或是氣憤的的事物或情境,以及其他容易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此外,當他們在聽兒歌、故事時,特別容易記住最有感情的句子,因為這些能引起他們情緒反應。
  另外,第一次的經驗,也能使他們記得特別牢。上述這些情緒記憶大約開始於出生6個月或更早時。

特色二:記憶短暫
  寶寶3歲前的記憶內容在腦中保留時間較短暫,一般不會超過1年。
  過去曾經有研究發現,當過去見過的事物重新出現在眼前,1歲內的寶寶只認得幾天前的事物;2歲的寶寶只認識幾個星期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認得幾個月前的事物。當見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1歲以內的寶寶無法想起;2歲以內的寶寶可想起幾天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可想起幾個星期前的事物。

特色三:記憶隨性
  3歲以下的幼兒記憶無目的及意義,凡是他們感興趣、印象深刻的事,都會比較容易記住。
  在生活中,您常會驚訝的發現幼兒隨性記憶的潛力,如當您在找一件物品找不到,而孩子知道物品的位置,他可能可以一下就幫您找到,這是因為0~3歲的嬰幼兒非常擅長這種隨意、無意記憶。

培養記憶力首求專注

  培養寶寶記憶力時,必須先讓他專心下來,才有助增加記憶內容。盧雯月表示,照顧者或許會認為寶寶活潑好動,無法好好靜下來學習,然而其實寶寶有把心思專心放在一件事上的能力,前提是必須讓他遠離干擾源,一旦讓孩子專注下來學習,建議照顧者可教孩子用歸類的方法來記,並優先記憶重要的資訊,如家裡地址、電話,以備不時之需。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照顧者還可運用工具來幫助寶寶培養記憶。有些市售記憶書附有學習光碟,內容豐富且多元,從物品認知到語言學習都有,種類繁多,照顧者可讓寶寶反覆聽,從中學習,有助提升其記憶理解的能力。

激發寶寶思維及記憶之遊戲
自己找答案
內容:在玩的過程中,丟問題給寶寶,給予線索,讓他發問、思考、收集資料,等待他回答,可以跟孩子說:「你的問題我沒辦法解決,你還可以怎麼解決?」讓他自己去多方收集資料、分析、比較,並做摘要。
意義:培養孩子邏輯、思考、歸納、分析及推論能力。

做遊戲,興趣記憶
內容:將小物品放在杯子中,讓孩子倒出來、裝進去,去觀察、探索。
意義:可幫助幼兒大小肌肉發展,且能培養觀察、記憶及思考能力。

善用多重感官經驗
內容:如教他認識水果,可先示範教他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最後嚐一嚐,再讓他自己重複一次,經由看、聞、摸、嚐的認識後,最後再讓他畫下來。
意義:藉由多重感官經驗,可加深孩子的記憶。

唱歌、唸詩
內容:教寶寶唸唱一些有韻腳、押韻的字句、詩詞或兒歌,可同時搭配舞蹈、動作。
意義:教寶寶運用相關字詞歸類、或是運用動作來加深記憶,有助他使用此種記憶法來記其他事物。

優勢二:人際關係提升 嬰幼兒與人的關係

  即使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如果以充滿感情的自然聲音對他說話,他也會有動身體的反應,這是因為人一出生,便具有與人相處的能力之基礎,孩子的社會性,就是透過這種本身的能力,加上與周遭親人及他人相處的關係,逐漸建立出來的,當寶寶在0~3歲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遠比和朋友相處玩樂來得重要,因為這不僅是他們與人相處的初步社會化過程,且當他們確立能隨時凝視、保護自己的人在旁邊,即能在建立關係不久後,與對方成為朋友,一起玩,進一步成功踏上社會化的路。

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無法離群索居,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高尚的道德品格,或是良好的修養,都不可能在團體之外培養出來,唯有透過與他人接觸、交往才能逐漸形成,因此,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社會、團體及他人的支持與幫助。雖說與人交往的過程、對象、方式和環境各不相同,但總括來說,都是依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則去進行的,因此當他們特別喜歡某一個人,會表現出主動與對方親近、一起玩耍,從中建立其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反應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不同的人際關係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如心情愉悅、難過、痛苦等,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人生的某個階段,甚至可能一生,因此從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每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可培養他敬天愛物的道德觀,有同理心,懂得為他人著想,以及體諒、尊重對方,這些觀念都是從人與人的關係發展出來的。

從遊戲學會與人分享

  觀察幾個孩子一起玩耍,沒多久您一定會發現他們開始出現為玩具爭執的情形,那個爭得最兇,不願與人分享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小氣的、自私的,通常這樣的孩子在家中是個小霸王,認為什麼東西都一定要給他,不拿到手誓不罷休,且會大吵大鬧一番。如果,您想讓孩子氣度變得大一點,學習與人分享,遊戲便是最好的方式。
  一旦遊戲過程中發生爭吵,您可以提供可替代的玩具供他選擇,解決此場紛爭的關鍵便在於尊重孩子,讓他有自己選擇、處理自己玩具的權利,而當他決定與人分享、交涉時,應給予他適當的肯定,讓他意識到做對了,會加強他與人分享的正面行為。

解決問題增進人際關係

  玩,除了可讓孩子學會分享,還可學習如何與人交涉、以及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盧雯月表示,現今少子化趨勢,教養孩子必須讓他了解您的想法,不是一定要他達成您的期望,若要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讓他學習妥協。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讓孩子學會認知、面對社會問題及控管情緒三方面。
  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出現紛爭,照顧者應避免介入去解決衝突,建議讓孩子們自己面對、處理,使他們從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藉此一方面培養人際關係,另一方面提升其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當他們無法達成自己需求,還可學習如何控管情緒。
  盧雯月指出,照顧者不需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玩具,如此孩子只會自己玩,不會有任何學習機會,他建議,應為孩子準備辦家家酒之類的玩具,或是角色扮演的遊戲,有時照顧者也可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在這過程中有與人語言互動的機會,學習察言觀色,但應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近電腦或電視,除非照顧者願意與他一起討論,否則這樣的遊戲孩子只是單方面玩耍,沒有任何學習機會。
  遊戲本身是社會層面的發展,照顧者應讓孩子多與同齡的孩子接觸,才可增進他與人分享的經驗,促進建立人際關係。

增進人際及解決問題能力之遊戲
自行創造玩具
內容:跟孩子說要玩,但沒有素材,讓他自己去找素材、找道具,自己想辦法建構出玩具。
意義:培養孩子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拋問題
內容:丟一些問題給孩子,也讓他反問您。
意義:從互問的過程中,讓孩子腦力激盪,也學習質問的能力。

辦家家酒
內容:準備一些家中現有的小鍋具、杯子等讓孩子們玩。
意義:培養孩子與人相處、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共同閱讀
內容:準備一本書,讓孩子一起看。
意義:培養孩子與人相處,並能提升其語文及認知能力。



讓寶寶玩出天分(一)─智能Up!語文Up!



(From 媽咪寶貝 更新日期:2007-09-05 記者:採訪撰文/莊惠旭 諮詢/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 張玲芬)

  透過玩遊戲可培養孩子許多能力,如果照顧者們能清楚孩子各階段的發展,依其發展情形,讓他們玩適當的遊戲,適時給予刺激,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本單元將連續2期介紹玩遊戲可培養孩子哪些能力,包括智能提升、語文能力提升,且將告訴您透過哪些遊戲輔助,可讓孩子玩得盡興、學得深入!

優勢一:智能提升 遊戲對提升智能的重要性

  根據腦神經學的發現,嬰兒並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們會思考、預測、尋找解釋,甚至實驗,且0~3歲嬰幼兒會利用多重感官交互學習,整合資訊,建構心智能力,還會運用感官和知覺的經驗做模仿、比較,再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適當的玩,可提供孩子知覺與學習,培養其認知歷程的基礎,因此,玩遊戲對寶寶各項能力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尤其是在智能方面。
  此外,根據研究證明,寶寶是否會玩某一種玩具,主要是受到照顧者如何對待他們的影響,如果照顧者對某種玩具有正面好感,寶寶就會特別喜歡玩那項玩具,因此照顧者需慎選提供給寶寶的玩具,才能引起寶寶的興趣,進而從遊戲中培養其能力。

了解發展,進而激發潛能

  如何從玩遊戲中發現寶寶潛能,進而藉「玩」激發其能力?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張玲芬表示,照顧者一定要懂孩子的發展及特質,才會知道如何運用遊戲及玩具陪他一起玩。當寶寶誕生時,他已具備三個發展元素,包括「身體」、與生俱來的獨特性「心靈」以及「精神」,三者之間息息相關,他們的發展從如何運用毫不倦怠的活動意志力,到逐漸表現出有規律、有目的的動作,再到如何學習挺身坐立和走路。言語上,從牙牙學語,到漸漸熟悉他四周的聲音,而後會發出清晰且正確的語音。在這一連串發展過程中,寶寶的身體接收外來刺激,透過感官,自己消化吸收,再經由模仿的行為,將其所理解的事物表現出來。
  張玲芬進一步指出,孩子需要一個適合他們的成長環境,所以照顧者應循序漸進引導他們,讓他們在生活中從「玩」來學習,尤其孩子天生即具有模仿力,照顧者凡事應以身作則,可以讓幼兒玩幫忙做家事的遊戲,讓他們模仿你的動作,幫忙打掃。
  此外,幼兒喜歡四處探索和參與活動,也會專注的玩自己的遊戲,如用積木堆房子、用東西裝滿他的籃子,再把它倒出來、抱娃娃睡覺等,照顧者可以順著孩子的特性,幫他們準備一些生活中可以看到、找到的物品或是簡單的布偶,讓他們玩,使他們對這種自然材質玩具的組織與形狀,產生深刻的印象。
  當孩子2~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什麼事都想自己作主,喜歡說「不要」,此時他們必須學習如何與周遭事物和諧共處。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者可多製造一些機會,當作遊戲,讓孩子自己作主。如出門前讓他決定要穿什麼衣服、煮飯前問他想吃什麼等,將對答的方式當作遊戲,除了讓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有權力作主,還可以讓他在遊戲中腦力激盪,發揮想像力等。因此,「玩」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透過玩具,親子互動、肢體律動及生活用品都可以設計成好玩的遊戲與玩具,最重要的是,照顧者需了解孩子的發展情形,才可適時引導。

如何從玩遊戲中提升寶寶智能

  寶寶在玩遊戲時,需有照顧者在旁引導,給予啟發,才能培養孩子創新的個性,發展出新的思維,提升他的智能及身體等方面的發展。
  嬰幼兒最能由自我引導的遊戲中受益,照顧者可提供玩的經驗,讓孩子學習其中的概念和技能,但需注意遊戲必須妥善將「空間」、「時間」及「材料」規劃好,且玩的品質需以能提升孩子能力者為主,而可以提升孩子能力的玩法,是必須讓他「成熟」的玩遊戲。張玲芬表示,讓寶寶成熟的玩遊戲,才能啟發他的智慧,成熟的玩遊戲方式,會讓孩子有興趣,且孩子會與照顧者有正面的互動,甚至會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有外顯角色的概念。
  此外,成熟的玩遊戲方式,寶寶會從中培養出許多創意,同樣的玩具會有不同的玩法。反觀不成熟的玩遊戲方式,孩子只會玩實際的物體,缺少外顯角色的概念,沒有深入的遊戲內容,且遊戲時間短暫,旁人看不出孩子到底在做什麼。

激發寶寶智能之遊戲

各種遊戲及運動內容:走、跑、跳、丟擲、爬等活動。
意義:讓孩子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培養能用雙手靈巧地生產和改造事物的能力。

運用各式玩具內容(1):球、串珠、風鈴、積木等。
意義:可幫助幼兒大小肌肉發展,提供練習的機會。

內容(2):動作類玩具,如推車、拉車等。
意義:可鍛鍊寶寶大肌肉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

內容(3):認知類玩具,如由小至大的套式玩具、時鐘;有形狀、顏色及關係為線索的配對玩具。
意義:協助孩子學習及建立各種基本概念。

學電腦內容:讓孩子與您一起看電腦學習,適時讓他自己動手操作。
意義:利用電腦多媒體影音教學的方式,可吸引孩子注意,促進他們觀察力的發展,且能開發其潛在的智能。

優勢二:語文能力提升 培養語文能力的好處

  人類早期的發展,是培養各種能力的關鍵期,尤其是「語文」能力方面,其對我們左右腦平衡發展而言是最重要的項目。若照顧者能在孩子0~3歲時,隨時留意他的發展情形,從孩子牙牙學語時,開始教他們由構音到學會說話,進而培養他的表達能力,對提升其語文能力有相當大的助益,且將來紮下根基後,即可減少補救的情形,也無須花太多時間糾正錯誤。

建立早期語文經驗奠下根基

  究竟何時開始培養孩子語文能力最為適當?根據研究指出,幼兒在能讀、寫之前就已具備語文發展的能力,而照顧者與孩子在遊戲中的互動,如對話、唱歌、講故事及畫畫等,都是孩子早期語文的經驗,生活中如何深入培養孩子早期語文經驗,奠定將來語文能力發展的基礎?張玲芬提出以下建議:

1.帶孩子一起閱讀:閱讀的好處是可以讓左右腦溝通,照顧者平時可以大聲唸書或講故事給孩子聽。
2.讓孩子看到語文的表徵:可以跟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經驗,讓他自己說、表達,透過互動的過程培養其語文能力。
3.照顧者親身示範:孩子們天生具備模仿能力,因此照顧者平時可多讓孩子看到您在閱讀,讓他模仿,學習閱讀。
4.為孩子累積生活經驗:教孩子學認生活週遭中的字,雖孩子不懂,但他會模仿,可讓他從生活環境週遭常見的字開始學。
5.向孩子提問:平時可多問孩子:「這是什麼」、「為什麼」、「在哪裡」、「誰是…?」等,讓他回答,學習表達。
6.鼓勵孩子表達:照顧者可以在跟孩子講故事時,鼓勵孩子說出他所了解的故事內容。
7.鼓勵孩子編故事、塗鴉:照顧者可找出小孩喜愛的事物來編故事,或是讓孩子塗鴉,與他分享畫畫心得,讓他感覺「語文」存在於生活中。

藉由「玩」培養孩子語文能力

  由前文我們知道,孩子早期語文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靠「對話」、「唱歌」、「講故事」及「畫畫」四個關鍵,至於如何藉由「玩」的方式培養孩子語文能力?張玲芬指出,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需要許多想像力及邏輯思考的能力,如果能加入語文刺激可幫助孩子表達更流暢,有助培養語文能力。照顧者可藉由以下的活動,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語文融入遊戲裡,提升語文能力:

A 生活分享
  照顧者可隨時提供讓孩子聽你說話的環境,如跟孩子說您正在做什麼事,也可以問孩子:「你在做什麼?」,讓他透過生活活動及遊戲,模仿成人的語調及音調。但須注意應選用較慢、重複的話語跟孩子說,且創造不同的素材,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學得也快。

B詩詞背誦
  背的詩不一定是古詩,也可以是童詩,且可鼓勵孩子一邊唸唱,一邊跳舞,如此可培養孩子對詩詞的興趣,且可提升其音樂欣賞能力,但照顧者為孩子挑的詩最好是講究音律的,如此可讓孩子印象更深刻。

C角色扮演
  可以找一些身邊的生活用品,製作成一些簡單的小道具,與孩子玩角色扮演或辦家家酒的遊戲,不一定要照真實的故事內容來演,重點是要鼓勵孩子多說、碰到孩子講不下去時,照顧者可適時引導,且必須表現出您對他的故事很有興趣的樣子。

D親子遊戲
  不需要透過道具或玩具的簡單小遊戲,僅需藉由肢體接觸,就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也可以讓他在與您互動的過程中,學會許多字彙,每次遊戲後,記得與他一起分享心得,問問他:「喜不喜歡遊戲?」、「下次還想怎麼玩」等,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E認知遊戲
  準備一些含有數字、水果、植物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圖樣的字圖卡,教孩子辨識,您先唸一遍,再叫孩子跟著您唸一遍,還可加入遊戲中,反覆讓孩子接觸,加強他的記憶,如此不僅可提升其語文能力,還可幫助他建立對事物的基本概念。

結語:「玩」是孩子的天性,且玩耍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當照顧者讓孩子玩樂時,別忘了適時引導他們,才能讓孩子邊玩邊學。玩,除了可提升寶寶智能及語文能力,還能增進其思維、記憶的能力,並在玩樂過程中培養其人際關係,下一期我們將為您介紹如何在玩樂中培養孩子另外兩種能力,敬請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慧慧 的頭像
    小慧慧

    小慧慧和小米娜的生活札記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