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歲到二歲半之最高機密


到了二歲大,身高體重的成長就比較緩慢,二歲到二歲半這段期間,體重平均只增加零點五公斤,身高也約只增加三至四公分;這時,除了日本腦炎外,大部份在入學前該打的預防針也都打完了,而一些幼兒常見的疾病,如:細支氣管炎、玫瑰疹、腹瀉等在二歲後發生的機率也少了多,但這時由於活動能力及好奇心的增加,一些見的意外傷害如燙傷、跌倒、誤食藥物或化學藥品、異物嗆到等會增加很多,因此父母在照顧上一定要有防範意外傷害的知識及簡易的急救常識。 
  在營養方面,二歲的孩子已可吃大多數的一般食物,並漸漸訓練他配合家裡的三餐一起進食,牛奶在此時可能還是大多數幼兒的主食,但可以慢慢遞減,如果正餐吃的很好,在營養上並不會有不足的情形;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很容易嗆到或窒息的年齡,一些容易造成嗆到的食物仍要避免。
  另一方面,二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的心理和行為都會開始有許多變化,了解這些變化原因,對於我們在照顧幼兒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也可以滅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到底二歲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a.由模仿中學習
  在家中,二歲的女兒學爸爸嚴肅地坐在椅子上打電腦,媽媽打掃時就黏在身邊,拿著掃帚跟著掃地,哥哥刷牙時就在旁邊跟著一起刷;雖然做的不一定正確,但她的態度是很認真的。隨著這些重複的模仿行為,在這段期間,內她的生活技巧及對事物的理解也會有所進步。 
  在這時她的依賴心是很重的,她知道誰是保護她安全的人,而且會用各種行為來表現出她的情緒。常常會聽媽媽們說:「我那二歲的小孩真是乖巧,出門時總是抓著我的衣服不放,有人跟我講話時就躲在我背後看人。」其實這是一種依賴的表現,兩歲的小孩也常常在夜裡爬回父母的床,以有「重新加入」的安全感,這時如果父母或家庭中有人因事離,開數天或搬到一個新家,都會讓她感到情緒不好。因此當家庭成員有變動時,最好要考慮到您二歲小孩的敏感情緒。

 
b.鼓勵社交行為的良好時機
  二歲左右的小孩一般是不會和別的孩子玩在一起的,大部份的時候,他們都是看別人如何玩或是一個人在旁邊單獨玩;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一星期幾次帶他到未來與其他幼兒相處的技巧會很有幫助的。由經驗得知,如果沒有幾個月與其他小孩相處的經驗,即使到了三歲大,他們仍然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分享,如何處理別的小孩粗暴的行為等生活技巧。   

c.反抗性漸強
  
這時他會出現停滯或反抗的行為,他會堅持事情一定要照以前他常做的方式來做,如果有人干擾了他做事的方法或重新整理了他的東西,都會令他非常生氣。 
  這個時候孩子的天性就是要學著自己作主,同時要對抗外來的壓力,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內在的他是比較緊張易怒的;所以二到三歲的小孩是比較不好相處的年齒,有人以「可怕的二歲」來形容之。這時父母最好能比較體貼一些,不要過於干預或催促他,他要自己穿衣就讓他做;洗澡時間可延長,讓他能自由地在澡盆裡玩;吃飯時讓他自己動手吃而不去催促他,不能好好吃時讓他離開飯桌,要睡覺或出門時就用一些好玩有趣的事來誘導他;總之,盡量在不起衝突的情況完成該做的事,滅少責罵,過一陣子,他就漸漸變得不「可怕」又乖巧了。

 
d.二歲兒所擔心的事
  
始「懂事」,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如上所述,雖然他有一些想法,可是並沒有自己處理的實際經驗,因此就會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行為出現,造成父母的困擾或親子間的衝突,這時如果我們能對行為的背後動機有一些了解,就能駕輕就熟的度過這段時期。 
  例如害怕分離一事,就像小羊會跟羊媽媽一樣,人類的幼兒也有同樣的本能,當與父母接近時就比較有安全感。一般大約是一歲開始就會有這種分離的焦慮,當他走遠一點時,就會有趕緊回到母親旁邊的衝動。到了二歲,這種分離焦慮多數出現在父母(大多數是母親)突然需要離家幾天,或重新開始上班時。通常他在母親不在時並不會表現哭鬧,可是母親一回家他就像麥芽糖一樣黏得緊緊的,而且不讓其他人靠近他,當他想到媽媽可能會再度不見時,就會變得很恐慌;嚴重一點的更會拒絕單獨睡覺,媽媽一走開就馬上坐起來。更有的小孩會出現尿尿的問題,每一躺到床上就要尿尿,可是去廁所又解不出多少尿來,這是利用尿尿來讓媽媽不要離開他的方式,如此就會造成小孩對睡覺有恐懼感。 著離去,否則他發現後就會更清醒,那就更不容易睡著了,這段時間可能要有好幾個星期,他才會慢慢恢複。

 
e.過度保護增加害怕
  
恐懼時,他對父母是否有類似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離開時都顯得遲疑或內疚,或是半夜聽到他的叫聲就飛快地衝去安慰,他們這種焦慮的行為反而會增強小孩對分離的恐懼感,他會想:「原來父母親也是這麼害怕和我分開呀!」 
  就像照顧生病的小孩一般,我們對一個有分離恐懼小孩應該要用比較多的時間來陪他,並且在幾個星期內暫時不要出遠門;但這和過度保護是不同的,父母在這時應保持一個愉快、自信的態度來面對小孩,時常鼓勵並誇獎他,一步步減少他對你的依賴,父母親的態度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最效的工具。
  父母的過度保護和小孩的過度依賴之間的關係也可在其他情形看到,如睡眠問題、過度溺愛等等,這些也都是小孩一種恐懼的表現;而處理的態 分離的害怕是天生的,可是當他發現媽媽是如此的在意他的恐懼時,他就會做許多事情來測驗媽媽,以確定媽媽不會和他分開;如果媽媽對他百依百順的話,他更可以 這種分離恐懼來控制媽媽。對這種情形,媽媽要先觀察出什麼是過度的要求,並很認真的拒絕這種的情形,媽媽要先觀察出什麼是過度的要求,並很認真的拒絕言種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態度溫和而堅定,這樣的情形很快會消失,才不會造成將來長久的困擾。

 
f.該如何面對口吃
  
口吃在二到三歲之間是很常見的,這種情形有家族傾向,並且以男生為多;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家長強迫左撇子的小孩改用右手,由於大腦中管理語言的中樞和管理手運動的中樞很接近,常因此就會出現口吃的現象。 
  口吃和情緒也有很大的關係,個性比較緊張的小孩容易有口吃的發生;當家中多了一個弟妹、搬新家、父母情緒不好時都會周期性的發生。而現在的小孩或許也因為常常聽故事,常被催促要講話或背誦,要求要有所表現等等,更容易
  事實上,百分之九十上的口吃在幾個月後都會改善,只有在極端的例子才會延續到成年,因此當發現您的二歲半小孩有口吃時,千萬不要沮喪,也不要急著去矯正或尋求語言 有什麼事造成他情緒上的緊張,如果是因為您最近離開一陣子,那就在幾個月內儘量避免再度分離;如果發現您過度催促小孩說話或他說太多的話,就訓練自己不要這樣:跟他在一起時可「少說多做」,心情放鬆,並讓他主宰一些事在一起也是好方法。
  口吃可延續數個月,並反覆性的發生,因此不要急著一次就得矯正好,大多數的口吃是有潛在的心理因素的,只要耐心的分析找出原因就會改善 「根」(也就是舌繫帶過短),反而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因此不要為了口吃去剪舌繫帶。至於比較極端的病例,可能找不到原因或一直持續到長大(約至將入小學階段)都不會好,那時就要找複健醫師作語言訓練了。


二歲半到三歲的生活焦點

  二歲半至三歲的幼兒,相對於一歲內「一眠大一寸」的快速生長,有明顯下降的情況;加上此年齡層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食慾降低的趨勢,使得許多父母擔心不已。出生體重正常的寶寶,經過細心的呵護照顧,男孩子到二歲時體重大約是介於十一公斤至十四點五公斤,三歲時重量則為十點五公斤至十四公斤之間,三歲時則是十二公斤到十六公斤。若是出生時合併有早產、體重不足,或是體重過重,那就不適合上面的體重範圍。 
 
a.體型抽高了
               
由體重增加變慢,而身高持續長高,讓孩子看來有「抽高」起床的狀況,體型逐漸由短胖變成瘦長型。二歲的男生身高約是八十二到九一公分,女生則有八十一到八十九公分;三歲時的男孩子則是八十九至九十九公分,女孩子可達八十八到九十八公分。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會不會長得太矮,而影響到長大後的身材,有一個簡單的預測法,可以讓我們「從二歲看未來身高」,計算的方式是男生二歲時的身長乘以二,女生二歲時的身長乘以二減去十,所得結果大概就是孩子長大後的身高。例如二歲時身高八十五公分,則男生長大後是一七O公分,女生則有一六O公分。 
  有許多父母不懂得妥善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特別是裡面的生長曲線圖,若是能好好記錄孩子的身高、體重和頭圍並很容易地可以觀察長期生長的狀況,這個資料遠比每一次單獨的數字重要,也能讓醫師評估孩子的生長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沿著自已的曲線生長,健康上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b.身心發展情形
(1)腦神經系統:
  每個家長都相當在意孩子腦部的教育,大家都想盡辦法來促進寶寶腦力的成長。二歲半到三歲的幼兒腦部成熟度已相當高,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神經與肌肉的協調度也快速增進。此時頭圍平均大小,男生約為四九.二一公分,女生約為四七.七二公分。 
 
(2)牙齒:
  一般而言,乳牙在二歲半前應已全部長出,家長應注意孩子牙齒的保健,並藉機教導他們如何清潔牙齒。 
 
(3)心肺功能:
  寶寶年紀愈小時,呼吸心跳的正常速率會比較快,而此時的心跳速度約為九十五到一百下,呼吸速度則是每分鐘二十五到三十下。 
 
(4)消化系統:
  胃容量可達五百西西以上,腸胃道中的酵素也便趨成熟,因此一般成人日常的飲食均能接受。大小便已能部份控制。 
 
(5)泌尿生殖系統:
  腎臟功能已達到成人的標準,而膀胱的容量也足以讓孩子可間隔六至八小時才排尿一次。 
 
(6)感官的發育:
  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在此時已臻成熟,而視覺的發育則要到五至六歲時才會到達成人的視力。嬰幼兒眼睛的內眥比較明顯,常會讓人誤會孩子有內斜視,其實多數是正常的。 
 
(7)運動功能的發育:
  粗動作方面,三歲前的孩子絕大多數已能用雙腳跳躍,並能以單腳平穩站立一秒鐘以上,也能踩著三輪車到處嬉戲玩耍。細動作方面,則可以疊至四八塊的積木,能將瓶中的葡萄乾取出,也會模仿大人畫直線和圓圈。 
 
(8)語言的發育:
  這項能力的發育,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影響的因素也較複雜(如父母教育的方式,生活的環境等等),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一般已具備五十至一百個單字的能力,並會使用二個字組成的名詞。可以正確的指出身體的一部分,有些孩子甚至可以說出自己的姓與名。 
 
(9)社會行為的發育:
  自己會打開扣子、脫掉衣服,或穿上沒有鞋帶的鞋子;洗手後能自己擦乾,並與其他孩子玩社會性的遊戲,如捉迷藏;和媽媽分開後比較不會吵鬧了。 
 
(10)睡眠:
  二、三歲的孩子每天約需要十二至十三小時的睡眠,白天除了午後小睡外,並不需要額外的睡眠。作惡夢不是大孩子的專利,二歲以後已有這個能力。 
 
(11)大小便控制:
  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逐步地學習到坐立與站立的能力,並且腸胃道與泌尿道功能也配合成熟,而認知方面的增長,也使得他們慢慢地了解大人們言語陳述的意義,因此訓練大小便控制的時機到了。當家長開始要對二至三歲的寶寶展開教育時,必須知道幾個原則:
1.不必操之過急
2.要循序漸進
3.要持之以恆
4.不要輕易誘之以利等原則

  至於訓練方式,各家說法不一,由於篇幅關係,在此不加贅述。 

c.值得注意的常見疾病
(1)呼吸系統:
  
上呼吸道感染是造成孩子掛病號的最常見原因,也是發燒最主要的禍首。由於台灣地狹人密,加上這個年紀的抵抗力尚未建立完全,所以每人每年有六到十次的感染是可以接受的。其他一些經由呼吸道傳染的疾病,如咽峽炎、庖疹性口齒齦炎,手足口病及中耳炎等,也常在這年齡層發生。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肺炎和哮吼等都是容易發生的疾病。近年來台灣地區罹患氣喘的孩子明顯增加,這類病兒在門診非常容易見到。以前黴漿菌肺炎比較常見於學齡兒童與青少年,但近年來在幼兒病例的數目也有上升的趨勢。
 

(2)消化系統:
  腸胃發炎主要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腸道沙門氏桿菌仍是常見,而經由飲食、飲水傳染的阿米巴原蟲亦不少見。厭、食腹痛和便秘是常見的腸胃問題,許多家長都會非常擔心,其實如果身高、體重的增加正常,發育也符合標準,孩子也很活躍,而且沒有合併其他症狀的話,一般而言是沒什麼關係的。不過若是有前述情況的異常,或是症狀明顯,就應請醫師詳加檢查。   

(3)泌尿道系統:
  許多不明原因的發燒是由泌尿道感染而來,而在這個年紀,如生發生感染的機會比男生大。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泌尿道感染病人,有合併泌尿道異常的可能性,包括最常見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水腎、輸尿管狹窄、腎臟發育不全等疾病。急性腎絲球炎與腎病症候群的病例,此時也開始增加。   

(4)常見腹部外科急症:
  包括腸套疊,嵌入性疝氣與急性盲腸炎,這些病症都需要立刻由醫師處置,否則就會有嚴重的合併症,甚至有生命的危險,不過如果處置得宜,預後是相當樂觀的。 
 
(5)神經系統:
  熱性痙攣與顛癇是引起幼兒痙攣最常見的原因,而前者的預後通常良好,也毋需治療。而麻癲在藥物的控制下,多數孩子也能正常的生活。腦膜炎與腦炎的發生率雖已下降,但是仍是中樞神經感染最常見的病症。腦部的腫瘤是此年齡層僅次於白血病的腫瘤性疾病。 
 
(6)血液系統:
  貧血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包括缺鐵性貧血與海洋性貧血是最多的。雖然多數的嬰幼兒奶粉都已加強鐵的添加,但家長卻常忽略斷奶後鐵質的攝取。缺鐵性貧血已被證實會影響孩子腦力的發育,因此家長得更注意孩子攝取鐵質的狀態。G6PD酵素的缺乏(俗稱蠶豆症)的孩子,仍應避免接觸會造成溶血的化學藥品而白血病是幼兒最常見的腫瘤疾病。 
 
(7)兒童意外:
  三歲半到三歲的孩子活動力非常旺盛,好奇心也很強,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已是此年紀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見的意外包括交通事故、跌落、誤食藥品與化學品、異物吸入引起窒息、吞下異物、燒燙傷與溺水等。只要父母親平時多一分注意,這些狀況大都可以避免的。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22bab0100ap1d.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