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寶依戀安慰物


 
☀戀物癖
  安慰物是寶寶用於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悅的東西,寶寶依戀安慰物是常有的事。其實這不是病態,是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反映。

  寶寶的神經系統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輕度紊亂、失調,進而導致寶寶心理緊張,感覺不安,於是將精神的依靠寄託於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為(如咬指甲、吸手指)。安慰物有助於寶寶適應與媽媽分離的過程,克服焦慮,使他感到平靜和鬆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沒有了,就會緊張、煩躁,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寶寶有擬人化特質
  寶寶戀物是很普遍的,例如有些寶寶特別鍾情於玩具小熊,像對朋友一樣和小熊說悄悄話,把小熊視為家庭成員。這在大人看來有點莫名其妙,然而對於寶寶來說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寶寶正常的心理狀態。寶寶有一種不同於大人的心理特點,就是擬人化,在他們的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像人一樣有生命、有情感,所以寶寶特別富於想像,他們會說:別拉花,花會痛。爸媽對此不但不需要糾正,還應該順應寶寶,促使寶寶的想像力充分發展。

  寶寶依戀安慰物的傾向有不同的程度,輕度的傾向是不過於固執、比較容易轉移、不是特別依賴安慰物、不是長時間依戀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傾向則是非常依賴、過於執著,沒有安慰物就特別緊張,無法正常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寶寶皆如此,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神經系統屬於強型,有的屬於弱型。一般來說,依戀情況比較嚴重的,多發生於神經系統比較弱的寶寶。

★依戀會隨年齡而改變
  有這種情況寶寶的爸媽不要著急,因為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而且是階段性的,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隨著寶寶的長大,神經系統會逐漸加強起來,依戀安慰物的行為會逐漸消失。一位資深育兒人士說:我的親戚的寶寶在小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們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絨毛熊,洋洋的是一塊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們長大。後來洋洋的毛巾變得破爛不堪,鮮豔的顏色也沒了,玲玲的絨毛熊的絨毛掉了大半,但她們依然視它們為寶貝,不肯換新的,一直到上小學,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發現她們的身邊沒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長大了!」看來她們的爸媽當初沒有強迫寶寶離開安慰物,沒有粗暴地將他們破爛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沒有認為寶寶這樣做是有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現在玲玲已經小學畢業,學習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洋洋已上大學二年級,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她們完全沒有產生社會的不適應感。

*專家的建議
※不要強行拿走寶寶的安慰物:這樣會加劇寶寶的神經緊張,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但要注意安慰物的清潔與安全。

※不要為此給寶寶講大道理:因為這是下意識的行為,是寶寶自己也難以控制,與是不是明白基本無關,而說教反而會強化寶寶對安慰物的依戀。

※巧妙地幫助寶寶逐漸減少依戀:例如想辦法轉移寶寶的依戀對象,用興趣轉移法讓寶寶移情別戀,如此一再轉移依戀對象,有利於緩解依戀的執著。

※有些安慰物應儘快替換:如奶瓶、手指、家人肢體等。

  最後提醒爸媽,要透過這種表面現象把握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是只消極地順應寶寶的需求,更要積極訓練寶寶,促使寶寶由弱變強起來。為此,要進行積極的教養方式,改變過度保護和過分的親子依戀,減少寶寶的依賴性,增強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寶寶的獨立性等,這樣不僅有利於改善寶寶的戀物情結,更是有利於寶寶良好個性的發展。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8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慧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